每每看到背包客在國外遇到講英文的挫折,以及無法與人溝通的恐懼,就會勾起我十九歲一個人待在美國念兩個月語文的回憶,我明瞭恐懼是在異地生活必經之路,並非無益,往後反而可以體會別人對於自身欠缺能力的恐懼,在國外我只能盡量撫平別人內心的不安,我不能幫助他人克服內心恐懼,而且許多恐懼是學習別人而來,跨越恐懼之鑰,在自身之上。

 

在異地生活,對於語言的恐懼,我只能一再耳提面命,語言是要長期培養的能力,尤其語感是經驗色彩十分濃厚的能力,靠著經驗,可以聽出說話者的情緒,高興、悲傷、恐懼、不耐煩、輕視等等,而且不光光只有文法句子中表達的字眼可以傳達說話者的情緒,連同肢體動作都可以傳達,相對的,我們也可以很容易地用我們自身的表情和動作來傳達意思,意思帶到了,解決了日常生活的問題,就沒什麼好擔心,其餘的就交給時間來慢慢熟練。

 

我先為大家外插一曲,大家認為「權力」是甚麼呢?

 

在大學教授口中最經典的答案莫過於「A使B去做,B不想做的事情」,寫出這答案至少不會被當,非常安全。但B會覺得A非常的機歪,幹嘛展現權力逼迫良家婦女,這時候神棍的角色就非常重要,要讓B覺得是心甘情願,而非被迫就範,這時,就會加油添醋的說故事,莫非是一些鬼魅附身、厄運降臨的說法,讓B心生恐懼,恐懼在A的特定價值偏好的包裝下,逐漸盤據B心頭,隱約間彷彿任何事物都能引發出內心的懼怕、任何物品都能幻化成恐怖的源頭,事物本出於想像,但恐懼者存活在自己內心的恐怖世界,不能查覺何謂真實的世界。A最後透過包裝,達成目的。

 

我們的日常生活,是不是有許多事物被恐懼所左右?而又有許多恐懼是被特定人士所包裝?

 

這讓我想談談,補習班在網路媒體上的宣傳花招:「半年讓一位完全不會講英文的人,可以琅琅上口。」我相信這樣的宣傳可能讓還未出國的背包客很心動,就連我都很心動,感覺半年後,我的美貌可以從一頭母豬翻身成為貂蟬耶!

 

不知大家是否有聽過狼孩的故事,就是被狼撿去養的人類小孩。語言學家對於這類的案例十分有興趣,也做過相關的研究,一位狼孩被找到時,已經是七八歲,名叫卡瑪拉,經過七年的教育,才掌握45個詞,勉強地學幾句話,死時十六歲左右,智力相當三四歲的孩子。

 

相關聯結:百度狼孩

 

另一個案例是上課時,教授說的教材,一位北歐女生從小到大都被當弱智來看待,到了三十歲時,才發現並不是弱智,而是完全聽不到,因此也不會說話,在語言的表達上,相當程度的與外界隔絕。語言學家馬上產生濃厚的興趣,女孩裝上助聽器後,不管如何教導語言,說出來的話頂多是單詞,很難表達出完整且流利的句型。

 

因此,在完全都不會講英文的人,我真的很懷疑在補習班的教導後「琅琅上口」的程度,是ABC歌唱得很流暢?

 

由於對語言的本質不是很清楚的人,在經過某些人特定的包裝後,在未出國時,以為上了某補習班,就對有著語言爆棚的信心,以為半年後大有做為,或是加深恐懼,讓學員花大筆錢去撫平內心的不安。我就相信有很多人一年年費繳上萬把大鈔來補心安的。以這樣的理由來學習英文,這語言會學不到位。在還沒適度掌握自己的情緒前,還沒有定下心來之前,這舉動不僅花錢又傷身,有種被神棍強暴的感覺,又花錢又傷身阿!

 

語言真的不是短時間就有成效,語言是高度社會化的產物,而掌握語感更需要時間和經驗。當我在美國上課時,一位口語老師在每班做實驗(我極度懷疑她在寫論文),對每位新進學員,在上課前,發放一份考券,總共50題,類似高中文法題目,做完收回。兩個月後,課程結束時,又發了一模一樣的考題讓大家做,我早已忘了兩個月前的這件事情,同樣的50題還是做得很開心。

 

第一次的考題,我對了39題。

第二次的考題,我對了48題。(全班最高,一定要炫耀一下XD)

 

最神奇的是,第一次並沒有檢討,而且此位老師是口語老師,也不是教導文法的老師,而且題目中的文法比在美國上文法課中的文法還難,我怎麼會進步?老師說:「幾乎所有的人都進步。」

 

老師並沒有解釋原因,我歸納為語感,一直處在英文的語言系統中,對於英文語言的掌握會更加敏銳,即使沒有很費心思去搞懂每個文法的環結,在當下還是可以很敏銳地找出適當的答案。

 

就像中文,以下請選出過去完成式。

「我正在看電視。」

「我睡覺時會說夢話。」

「我吃飽了」

「我看著老鼠跑來跑去。」

 

小學一定沒做過這樣的題目,但大家都知道答案。我們只是把自己放進不同的語言體系中、不同的生活習慣中、不同的環境,雖有一切的不同與不便,僅此而已,也不至於恐懼、不開心到三個月躲在房間吃餅乾、三天便適應不良飛回台灣,是吧?背包客,就給我好好快樂地生活著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ligach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